5月20日下午,苏州城市学院“‘城·势’——赋能未来”媒体见面会在综合楼三楼大会议室召开。新华网、央广网、chinadaily、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凤凰网、新民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苏州日报、《现代苏州》杂志、苏州市新媒体联合会等十余家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青春遇见江南”大学生江南文化季系列活动的正式发布。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萍,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刘文,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卞海勇,全校教工通讯员及党委宣传部全体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宣传部部长陆丽主持。
校领导致辞:诠释“城·势”内涵,展望校城共生新篇
李萍在欢迎辞中代表全校师生,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媒体界朋友及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她以“城·势”为主题,回顾了学校扎根姑苏文脉、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历程,重点介绍了学校在数字经济、光子科技等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以及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成省部级科研平台等突破性进展。她强调,学校始终以文化传承与科研创新“双轮驱动”,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等领域为区域发展注入动能。此次活动既是对学校转设以来发展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启航宣言。她期待通过媒体窗口,展现城院人“借势而进”的魄力与苏州“育才兴城”的城市脉动,共探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发展路径。
品牌解读:深耕“城”之基,勇乘“势”之翼
陆丽在主持中深入阐释了“城·势”品牌的核心内涵:以“城”为根基,深耕苏州文脉与产业土壤;以“势”为动力,在时代浪潮中聚势、借势、造势。她指出,学校宣传工作始终坚守“两条主线”:向下,扎根江南文化沃土,依托“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江南美育工坊”等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向上,依托工信部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等载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本次媒体见面会不仅是学校成长蜕变的见证,更是探索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共生密码、解码“城”与“势”双向赋能的重要契机。
活动发布:“青春遇见江南”文化季启幕,构筑青年与传统文化对话新平台
会上,“青春遇见江南”大学生江南文化季系列活动宣传片《青春遇见江南》正式发布。刘文、卞海勇分别就活动整体规划及特色板块作详细介绍。该活动以“苏州底色、城市特质、青年视角”为核心,通过戏曲展演、非遗体验、学术赛事三大板块,打造青年与江南文化深度对话的创新载体,助力苏州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
媒体研讨:共商“融创式”传播,探索校城资源联动新路径
在媒体交流环节,媒体代表与我校领导就学校宣传事业发展进行交流研讨。《现代快报》、《现代苏州》杂志、央广网等媒体代表围绕“破壁”“共情”“赋能”等三大主题展开研讨。《现代快报》高达建议通过加强校际联动、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媒协作等路径,突破应用型高校传播边界;《现代苏州》韩光浩提出,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依托青年社交平台,做好策划与内容,与年轻人达成“共情”,与媒体一起共建青年叙事与江南文化双向奔赴的创新生态圈;央广网韩小强则强调,应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优势,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智库平台及科研项目合作,推动校城资源“双向奔赴”,实现多方协同发展。
活动全景:全域覆盖彰显文化张力,多元形式激发青年参与
据悉,文化季系列活动已于4月底启动,贯穿全年(部分赛事持续至12月),覆盖苏州全域并辐射长三角。重点活动包括“青春遇见江南·戏曲焕新”汇报演出、苏州戏曲非遗体验、非遗餐饮文化市集等落地校园;“苏州最江南”学术交流大会暨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仪式已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海内外10余所高校学生团体,将在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等区域,面向苏州市民及游客开展约10场戏曲快闪活动并带来评弹、昆曲、越剧等经典戏曲串烧。此外,活动还将联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推出戏曲妆造、名段学演、戏服工艺制作体验等互动项目,并通过线上征集吸引更多青年参与。
此次文化季是学校落实苏州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以青年视角激活江南文化生命力,推动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为校城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新闻来源:党委宣传部 图:党委宣传部 文:顾心竹 审核:祝仁涛 终审:陆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