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8日,由苏州城市学院联合《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主办,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苏州研究院承办的“如何推进改革开放史研究与教学——选题、史料、方法”讨论会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也得到了《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四刊的大力支持,汇聚了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人,包括《中共党史研究》主编沈传宝、副编审吴志军、编辑王婧倩,《党史研究与教学》副主编魏少辉,《当代中国史研究》编审石善涛,《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副主编高超群,《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副主编靳呈伟等多位资深编辑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苏州城市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人。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周玉玲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与会者们共同围绕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选题方向、史料运用及研究方法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主持开幕式,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苏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此次会议旨在推动改革开放史研究迈向新台阶,极富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周玉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周玉玲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第47个年头,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苏州城市学院就是因改革而生,其发展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紧密相连。学校始终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融城发展的理念,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周玉玲强调,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将其作为校级重点学科,为深化党史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学校此前已成功举办多次与党史党建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交流经验。她坚信,通过此次会议的深入研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
沈传宝、魏众、魏少辉、靳呈伟、石善涛五位杂志代表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的选题具有创新性,改革开放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改革开放史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希望与会专家、学人能够充分交流学术观点,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进步。沈传宝在发言中特别提出改革开放史研究何以重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史在内的“四史”研究。从党史的功能上看,党史研究讲究“资政育人”“服务现实”。改革开放跨越了两个时期,也是正在进行的历史。加强改革开放史研究,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历史智慧。
第一场讨论由沈传宝主持。朱潇潇《俄罗斯和美国学术界对陈云经济改革思想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在国家视域下,俄罗斯和美国学术界对陈云经济改革思想、中国经济改革经验的评价和解读;刘静《改革开放初期长江成为“第二黄河”的大讨论》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长江生态保护问题在学术界引发的广泛讨论,探讨了政策演变和媒体在其中的作用;许洪劢的《厦门与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发展比较研究——基于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的视角(1980—1991)》,对厦门和深圳两个经济特区的早期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共性经验与个性特点;夏林《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干部工作笔记的搜集与利用》强调了干部工作笔记在改革开放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有效搜集和利用此类史料深化研究。评论专家、学者聚焦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选题创新与突破,围绕如何从传统选题中挖掘新视角、如何结合当下现实需求进行选题以及如何突破现有研究框架展开,指出选题是研究的起点,要实现选题创新,需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多维价值。
第二场讨论由魏众主持。肖政军《1979—1982年干部新老交替的政策演变》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干部新老交替政策的变化过程,分析了调整的原因和影响;刘浩帆、郭爱民的《20世纪80年代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技术引进中的外汇筹措》,以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技术引进为例,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在外汇筹措方面的挑战和经验;豆艳荣《费孝通“苏南模式”概念的出处与修改溯源》对费孝通提出“苏南模式”的过程进行了追溯,分析了该概念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变化和影响;王毅《改革开放后原工商业者的定息补发问题研究》探讨了改革开放后原工商业者定息补发政策决定和实施过程,揭示了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专家们在点评中建议注重选题的时代性与现实关怀,紧密围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挖掘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充分挖掘并合理运用各类史料资源,以多元史料互证,还原历史真相;同时还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实现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第三场讨论由魏少辉主持。赵晋《改革开放后上海宝钢的筹建(1977—1985)》探讨了上海宝钢筹建过程中的政策、技术和管理经验,分析了宝钢建设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宋时磊《以茶为媒:中国茶史研究的当代维度及其开拓》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改革开放中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王于鹤、阎瑞雪、魏众的《突破藩篱: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发轫——以第二次价值规律讨论会为中心》,以第二次价值规律讨论会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李蔚暄《上海国营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研究(1979—1986)》探讨了上海国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放权让利”改革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专家们在点评中强调史料全面收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中把握宏观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必要性,同时也提醒研究者注意文章结构的清晰性和逻辑性,在表达上应避免过于口语化和主观化。
会议还特邀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吴飞副主任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副主编靳呈伟作了专题报告。吴飞介绍了苏州230余万卷改制企业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情况,这些档案来自23个行业、500多家单位,在记录改革进程、反映工业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还分享了苏州市档案馆在改制企业档案收集、整理和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靳呈伟从国际共运史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改革开放的启示。国际共运史上的改革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苏州城市学院当代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士华主持最后的“各刊交流”。他说,本次讨论会在各刊的大力支持下,借用了学术刊物改稿会的形式,采取以文入会、点评论文的方式,共有12篇文章被推荐入会,在筹办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党史研究》为首的五个刊物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天半的深入研讨,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沈传宝呼吁更多的学人投入改革开放史研究。受制于档案资料、理论准备、研究理念等原因,改革开放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中共党史研究》一直在努力推动改革开放史研究,倡导学界更多地投入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改革开放史研究没有捷径,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下苦功夫,要掌握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研究状况,建立有关改革开放史的基本背景、基本线索、历史分期。大家共同努力,逐步构建我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魏众强调,要多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互动关系和历史的连续性;除了关注学术史之外,也要有读者视角和编辑视角。石善涛表示,第一次参加有这么多期刊在一起合作召开的会议,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特点,这样的多刊交流,对以后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史研究会有极大的帮助,建议研究者多开拓一些视野,除了宏大叙事的题目,也可以从一些微观入手,写一些鲜活的个案,能突出、彰显我们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靳呈伟表示,来苏州参会,既感受到了苏州在改革探索中的实践成效,也了解到了苏州城市学院本身就是苏州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感受到了青年学人的活力;编辑们在点评的时候,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提出的建议画龙点睛,感觉收获非常大。
高超群表示,这次不仅是跟各刊的交流、和作者的交流,围绕着稿子修改所做的交流也很有触动,希望以后能多有这样的机会,跟各个兄弟刊物交流。《中国经济史研究》特别欢迎改革开放史的文章,经济改革开放史本来就是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作者对问题要吃透,不能只看文件、档案,要尽可能去访谈当事人。
王婧倩强调刊物关心的是创新性,要做好学术史的梳理,明确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研究在整个学术问题当中的定位。
吴志军强调在选题上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注意“改革开放史”和“改革开放时期历史”的区别,寻找体现改革开放本质的题目;档案重要,但没必要“档案史料崇拜”,要把存量史料利用充足,要重视报刊史料的价值,这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当然也要注意和前人研究对话,把握自己研究在学术史中的定位。
与会专家、学人达成共识:要推进改革开放史研究与教学,必须在选题上突出时代性与现实关怀,在史料上注重多元性与可靠性,在方法上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大家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济史这样不同学科的杂志聚集一堂,和作者进行讨论和交流改革开放史,还是第一次,讨论会促进了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对推动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苏州城市学院在改革开放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动力。展望未来,苏州城市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加强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改革开放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贡献更多的学术智慧与力量。
新闻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苏州研究院 图:詹越 文:王者愚 审核:高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