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5日),苏州城市学院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再次成为校园热点。该课程自去年在苏州本科高校中首次开设以来,凭借其独特的“文化 科学 实践”教学模式,迅速赢得了大学生的喜爱。今年,课程在内容、形式和合作资源上全面升级,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吸引了来自30多个专业的80名大学生“抢课”报名。
增加实训课时 非遗技艺融入课堂
去年,课程邀请了苏州菜园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鹿苑皇室叫花鸡第五代传承人徐永清,为学生带来了非遗叫花鸡的制作技艺。学生们通过亲手制作叫花鸡,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工匠精神的要义。
今年的课程在保留原有江南饮食文化、科学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苏州非遗美食技艺的实训内容。“我们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实训课时,学生将亲自动手制作苏州传统非遗美食,如苏式糕点、苏式汤面、太湖船点等,体验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教学团队负责人、苏州城市学院副教授张宇介绍,这一变化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苏州饮食文化的精髓,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深化校企合作 共同创新教学模式
去年11月,课程团队受邀参加太湖旅游中专第七届校园美食艺术节,与该校签订了课程共建协议,做好职普融通工作。课程教学团队还为姑苏区沧浪街道、苏州康养集团等单位开展了主题为“江南文化 苏味美食营养”的科普宣教,做好教科研转化,积极为社会服务。
课程得到了多方支持,先后与江苏食文化学会、江苏老年学研究与培训基地等行业学会和企业共建,形成了“政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成员、苏州市烹饪协会会长金洪男表示:“通过与本科高校合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能将苏州传统美食文化传承下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才。”此外,课程陆续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为大学生传授技艺,分享行业经验。
加强研究传播 助推饮食文化振兴
自去年开设以来,该课程不仅在校内受到欢迎,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程通过将美食与产业、文化、科学紧密结合,推动食品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课程团队与苏州吴珍堂乌米饭食品有限公司、吴中区非遗“吴珍堂乌米饭制作技艺”携手走进苏州市非遗办主办的“非一般的市集”,推出应用型新产品——乌米冰激凌、乌米酒等新产品,展示了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和营养知识,为苏州的文旅产业增添了新的亮点。
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撰写了多篇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实践平台,提升了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学生团队依托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社科普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案例研究——以“江南文化与时令美食”品牌塑造为例》,围绕“江南文化 苏味美食”形成了《人文经济视角下苏州传统饮食非遗的保护策略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调研报告,在首届饮食文化地理与美食旅游研究前沿论坛暨中餐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引起热烈反响。
新学期,随着《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课程的再次开讲,苏州城市学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苏州城市学院副校长兼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黄涧秋表示,《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课程的开设,是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这一课程平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合作,为努力打造世界美食之都作出城院贡献。
本文刊载于: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