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苏州最江南”学术交流大会在石湖之畔举行,专家学者们以“江南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主题,解码江南文化基因与当代城市发展的融合机制,推动经济与人文相互交融。当天,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同步发布2025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学”研究专项)42项。
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是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苏州城市学院共建,旨在通过政校企协同机制,充分转化高校优质科学研究和教学资源,聚焦“江南人文经济”“江南文化赋能”等核心主题,为江南文化研究添砖加瓦。现场,还聘请三位专家学者为研究中心成员。
2025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学”研究专项)为深化苏州文化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将通过系统性的学术探索,为传承城市文脉、服务当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据了解,“苏州学”研究工程自2023年8月起筹备,借助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从基础理论、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当代发展和城市精神5个维度入手,不仅揭示城市文化基因密码,更致力于将江南文化的“精致内核”,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动能的“苏州样本”。
苏州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2.5%,拥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大小湖泊300多个。“水路经营几千年历史渐渐塑造了吴文化化干戈为玉帛、转暴戾为祥和的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以《姑苏水乡叙事中的当代意义》为题作主题演讲,在他看来,当下,传统文化、江南文化的物质、生态等建设相当完备,但离中国文化的“心的文化”还很远。但苏州得益于水路经营,形成代代相传的美好文化心灵,正是浮躁空虚的现代生活所需的,这也是江南文化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意义。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文学院教授徐兴无以江山、江湖两大江南意象内涵的流变,佐证江南对华夏文化空间的拓展。在他看来,江山从割据的政治空间转变为正统文化空间,渐渐与河山一样代表中国或华夏,这是江南的贡献。而江湖则经由苏州人范仲淹的创造性转化,从道家隐逸空间,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儒士精神场域。“若想要创新性发展,应沿着范仲淹的路,赋予其时代内涵,让江山和江湖成为中国文化当中内涵越来越丰富的政治、文化、美学空间。”
据悉,苏州正深入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开展“江南文化”传承创新行动,推动《江南文化概论》《苏州运河十景》等一批“江南文化研究丛书”面世,并连续举办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让江南文化融入现代百姓生活,为最江南的文化名片增添了新时代注解。
本文刊载于: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