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遇见江南·非遗传薪”教育部昆曲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建设启动仪式暨“青春遇见江南·戏曲焕新”苏州市大学生戏曲展演汇报演出,近日在苏州城市学院多功能厅举行。作为苏州市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重要子活动,“青春遇见江南”大学生江南文化季品牌活动持续升温。
活动现场,“青春遇见江南·非遗传薪”教育部昆曲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建设正式启动。该基地由苏州城市学院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建,是该校主动对接地方资源、搭建非遗传承创新平台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标志着该校非遗教育实践迈出了新的步伐。
启动仪式后,“青春遇见江南・戏曲焕新”汇报演出精彩上演。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青年学生团队齐聚一堂,带来评弹舞蹈《苏州好风光》、粤剧《帝女花·香夭》、京剧《胭脂宝褶》、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昆歌《江梅引·忆江梅》、舞蹈《象王行》等多元戏曲艺术展演,传统与青春活力在舞台上交相辉映。
活动当天,苏州城市学院在该校数字化中心前广场及大厅精心设置“非遗美食市集·翠微服务集市”,让师生能够近距离体验和品尝非遗美食,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
该校图书馆报告厅同步举办“昆韵润校园 雅音焕新彩”——昆剧《家》艺术讲座,由该剧导演马俊丰、文艺评论家孙孟晋携主演团队,与师生共话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
苏州城市学院近年来在非遗传承创新领域构建形成了多维实践体系: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院,打造非遗传承创新品牌;与张家港市凤凰镇共建“非遗文创工作坊”,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与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联合创建苏州非遗“数实融合”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开发非遗特色课程,推进学校美育大中小学一体化项目;以非遗为桥梁拓展国际交流,组织“侨见苏州”夏令营等活动,形成全方位非遗传承生态。
非遗作为“活态文化”,传承核心在于“人”。青年传承人群作为非遗赓续的新生力量,正以独特的感知力与创新表达,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当青春活力注入千年文脉,这场文明传承的接力赛正绽放华光。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周玉玲表示,学校将通过系列实践探索,推动文化传承可量化、可感知、可延续,实现非遗传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本文刊载于:江苏学校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