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江苏)协同育人共筑梦想:苏州大学与苏州城市学院开启战略合作新篇章-火狐体育

发布时间:2025-06-27

  初夏的苏州,草木葱茏。6月23日下午,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苏州大学与苏州城市学院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协议》及《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协议》,标志着两校正式迈入全方位深度协同的崭新发展阶段,为地方高等教育合作共建树立了全新典范。

  从血脉之情到底色温暖的携手奔赴

  从早期文正学院时期的血脉相连,到后来苏州城市学院成长为“苏州人自己的大学”,当签约之笔落下的那一刻,现场响起的掌声不仅是对过往廿七载合作的致敬,更是对未来“高校-城市共生体”发展蓝图的憧憬。

  回溯1998年,苏州大学以“办学母体”的担当孕育了文正学院,为这所年轻的高校注入了第一缕学术基因。2020年,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后,虽独立建制,而两校情缘却从未中断,反而在“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中找到了更多共鸣点。

  苏城院党委书记周玉玲在发言中表示:“这份跨越二十七载的深情厚谊,早已融入苏城院的血脉,成为我们逐梦路上最温暖的底气。”从早期师资共享、课程互通,到如今学科共建、科研联动,两校的合作轨迹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始终奔涌着“共生共荣”的活水。

  如今的苏城院已是翩然青年,意气风发。这所苏州第一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已构建起51个覆盖区域产业需求的本科专业群,1.2万余名学子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淬炼本领。其发展成果尤为瞩目:

  光子技术、智能机器人、康养科学、非遗传承等特色学科拔节生长,国家级一流课程、省重点学科、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等成果串珠成链;获批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建成工信部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国产工业软件产教融合创新工作站、省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省先进感知与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在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973子课题、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等“国家队”科研赛道上实现关键性突破。

  这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始终离不开苏州大学“源头活水”的滋养——从老教授们手把手指导专业建设,到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共享,苏大以“母体之爱”托举着苏城院的每一步成长。

  从一纸协议到创新生态的实景描摹

  此次战略合作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立足更高维度,以“高校-城市共生体”的宏大视野,与苏州“智造之城”“文化强市”发展蓝图同频共振。作为“苏州人自己的大学”,苏城院依托苏州大学“双一流”高校资源优势,随着后期其它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签约,更有坚实底气应答“苏州所需、城院所为”的时代命题。

  周玉玲强调,此次签约不仅是“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共同体宣言,更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实践承诺书,在苏大的鼎力支持下,苏城院将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区域效能等维度实现质的跃升。

  在学科共建的蓝图上,苏州大学将助力苏州城市学院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增列目标,并在光子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打造“研究型 应用型”学科组合拳,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双向赋能机制。

  人才培养的创新设计尤为亮眼。两校将推行“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一导师由苏城院教师担任,充分发挥其贴近产业的优势,第二导师来自苏大,带来前沿学术视野。这种模式如同为人才培养装上“双引擎”,既确保学术高度,又紧扣市场脉搏。本科生培养方面,苏大的优质课程、实验平台和国际交流项目将向苏城院学生开放,构建“理论-实践-国际视野”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向流动”机制打破高校壁垒。苏大将优先向苏城院推荐人才资源、共享应聘信息,并定向支持其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两校将建立干部交流机制,推动管理智慧碰撞创新,实现人才与智力资源的循环流动。

  科研合作的版图同样令人期待。双方将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建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苏大基础研究团队与苏城院应用研发团队协同攻关,如同为科技创新装上“转换器”,让实验室里的论文更快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未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可以成为苏州打造“智造之城”的创新引擎。

  当高校智慧遇见城市发展的时代命题

  在苏州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征程中,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愈发关键。两校合作的深层意义,正在于构建“高校-产业-城市”的共生生态。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指出,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重要契机,秉持“同心同向同行”的合作理念,共同谱写校际合作的崭新篇章,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做示范”注入强劲的苏州高校力量,践行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周玉玲的表述形象而深刻:“我们要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库'‘创新源'‘文化帆'。”这一定位勾勒出高校服务地方的清晰路径。

  人才供给侧的改革直击产业痛点。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正加速向“智造之城”转型,急需大批“懂产业、会创新、能扎根”的应用型人才,呼唤更强劲的科技创新引擎,更需要有温度、有传承的文化力量。两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将直接对接光子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51个本科专业的动态匹配产业链需求,实现“专业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需求转”的精准咬合。

  科研创新的协同将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苏州大学与苏州城市学院的合作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双方希望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促进苏州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校地融合的深层价值还体现在文化引领上。两校将共同挖掘苏州文化内涵,推动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融合,让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留住文化根脉。这种“硬实力”与“软文化”的双重赋能,正是苏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的应有之义。当高校的学术气质与城市的创新精神相互浸润,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便有了更深厚的根基。

  从文正学院的孕育新创到今日的战略携手,苏州大学与苏州城市学院的合作故事,或许正是未来高等教育的答案之一,以开放协同的姿态,书写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答卷——在这里,学术的深度与应用的广度交融共生,城市的脉搏与高校的呼吸同频。

  本文刊载于:凤凰网江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