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上午,苏州城市学院通识选修课《机器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课堂上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苏州市世界语协会会长宋丽莉、副秘书长许志良、理事贾爱伟及课程主讲教师陈天惠联袂开讲,通过理论讲解、语言实践与历史回溯,为学子们呈现了世界语(esperanto)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现实意义。该课程由苏州城市学院凌兴宏教授与陈天惠老师联合主持,是“语言技术 人文传承”新文科和新工科交叉创新平台的重要成果。
多维视角解析世界语:从历史底蕴到现实应用
活动伊始,宋丽莉会长以“世界语:跨越文明的纽带”为主题展开演讲。她结合苏州市世界语协会近年来在苏州景范中学等地的推广经验,系统介绍了世界语的起源、语言特性及其“中立、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她特别提到,苏州作为吴文化发源地,近年来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等创新形式,将范仲淹“忧乐精神”与世界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路径。宋会长还展望了协会与高校的合作方向,提出“依托机器翻译技术拓展世界语应用场景”的建议,引发学子对语言科技与人文价值的深度思考。
贾爱伟理事则以“世界语运动:从理想主义到全球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世界语13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柴门霍夫创语初衷到中国鲁迅、巴金等文化名人的推广实践,从国际世协与联合国的合作到苏州市协会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探索,贾老师以丰富史料和生动案例,揭示了语言工具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国际主义情怀。课堂互动环节中,他还带领学生进行世界语基础会话实践,通过“saluton(你好)”“dankon(谢谢)”等日常用语教学,让抽象的语言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百年声韵唤醒课堂活力
许志良副秘书长另辟蹊径,以“声”临其境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他播放了一段1925年首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珍贵历史录音,并通过ai技术修复的音频,再现了百年前世界语者用共同语言畅谈和平愿景的场景。随后,许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世界语版《岳阳楼记》选段,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与世界语倡导的“人类一家”理念巧妙呼应,现场掌声雷动。
校协联动:探索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新范式
作为课程主讲人,陈天惠老师从跨学科视角阐释了世界语在机器翻译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她指出:“世界语因其逻辑严密的语法结构,常被用作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训练语料。此次课程创新性地引入语言文化实践模块,正是为了打破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壁垒,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新闻来源: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图:陈天惠 文:陈天惠 审核:涂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