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联合举办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学习暨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李宏刚教授主持,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参与研讨。
会议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丁利强教授作两会精神领学。丁老师指出,两会是治理国家的“风向标”,更是汇聚民意的“传声筒”。两会不仅是政府制定发展决策的“议事厅”,更是凝聚民心共识的“能量场”。党领导人民谋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普通百姓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有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乃至网络治理的每一项议题,均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双向互动,奏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强音。
会议的第二阶段是围绕两会精神作专题分享和案例分享。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陈群博士以“法治建设新动向与思政课融合路径”为主题,结合两会法治议题展开专题分享。她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行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形成呼应。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分析苏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听证、专家论证等程序,引导学生理解法治政府的运行逻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豆艳荣副教授以“苏州改革样本:从经济体制创新到民生福祉增进”案例剖析了改革开放理论的时代演进,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初期与新时代的经济体制改革,论证当前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参会教师对两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也展开了热议。杨静副教授提出,应结合学生关切的就业、教育公平等问题,通过互动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张昉博士建议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大家一致认为,思政课需以两会精神为切入点,将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明晰个人成长路径。
最后,李宏刚作总结,他指出将两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需把握三重关系: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以“小课堂”呼应“大社会”,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科技创新等现实议题;二是课内与课外的联动,通过案例展示、实践调研等方式,将苏州发展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三是政策导向与人才培养的衔接,将两会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等目标融入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一如既往勤练内功、夯实基础,注重思政课课程建设,努力探索如何将思政课讲透讲深讲活的方法和路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新闻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邓会敏 审核: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