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举办青年博士发展论坛第五期-火狐体育

发布时间:2025-04-15

4月9日,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青年博士发展论坛”第五期在学生活动中心204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徐文泰博士和高石博士主讲,汇报题目分别为《1940年代现代长篇小说异文汇校及文本演变史研究》和《新旧与通变:民国旧体诗文研究的两个问题》。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刘祥安、学院科研负责人孙少华以及来自学院各专业的十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

徐文泰博士发现在40-50年代的代际之交,作家“悔其少作”的行为成为了一个极富有时代意味的现象。不同背景的作家纷纷借助出版单行本、选集或者全集的契机,对其既有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小到标点字句,大到篇章文本的修改。之所以如此,徐文泰博士认为是40年代的总体文化特征决定的。地缘政治的分化聚合、思想改造运动、语言文字规范化运动等时代的巨变造就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最后,他总结了研究1940年代长篇名著版本研究的方法,坚持以版本演变的历史顺序为经,阐释为纬,考察作家与语境的双向互动由此提炼典型作品的修改现象以及修改背后作家复杂的心态。

高石博士指出,近年来学界对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关注日益增强,尤其围绕“新”与“旧”“通”与“变”等核心问题的讨论日趋集中。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他从知识考古的方法论层面以及文学通变的学理层面出发,以民国旧体诗文研究中的相关议题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他指出,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正式提出“白话诗”的概念,随后又以“新诗”一词取代“白话诗”,其关注重点始终聚焦于“文字体裁”的革新。通过对胡适、陈子展、钱基博等民国时期文学史著的系统梳理,以及对同期旧体文集与报刊资料的搜集整理,高石博士指出,当前对于民国旧体文的研究仍存在较大拓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反思文学“通变”的学理问题,强调民国旧体文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传统诗文研究中的文学史视野,还能贯通汉语写作与应用文写作的文体发展脉络,推动文体理论的系统建构。 

两位博士的分享兼具学术性与生动性,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刘祥安高度肯定了两位博士分享的学术价值,指出在西方学术体制引入背景下,结合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在现代文学领域中仍然具有较大的学术空间。孙少华总结评论道:“年轻教师做出这样一些研究,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播相关概念的话,对于学生培养科研深究的学术能力是特别有意义的。”

学院通过创设“青年博士发展论坛”学术交流机制,构建起促进青年教师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有效强化了教师群体的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不仅加深了彼此间的专业认知,更催化了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渗透交融。着眼长远规划,学院将持续完善教师成长支持体系,积极转化学术成果为课堂内容,强化教学创新能力,形成人才培育与学科建设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为学院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新闻来源: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  图:陈芳  文:徐文泰、高石  审核:涂小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