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文科建设内涵,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2025年4月15日,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组织开展的“名家名课”系列讲座活动迎来了第四期。本期讲座以“山河共韵——华夏地理图景与民歌文化基因的双重叙事”为核心主题,特邀厦门大学法学院李琦教授开启系列首讲。李琦教授围绕“华夏人文地理”这一主题,面向23书院文科基地班的学子开展了六场精彩的学术分享。
学术分享过程中,李琦教授将“何言中国,究竟神州”的理念融入汉字演变、运河文明、传统农耕等具象载体中,通过中西社会形态的对比分析以及古今生活场景的纵向梳理,深入挖掘华夏文明的“文教”底色,展示出一个凭借知识传承、精神塑造与教育革新,不断追求理想境界的文化共同体和民族生命体。
在梳理古今场景时,李琦教授将运河文明喻为“华夏千年水上行走的智慧”,这条人工河流滋养沃土、贯通南北,构成文明流动的血脉。同时强调农业作为文化根基的地位,从精耕细作到“天人合一”的农耕哲学,彰显着文明与土地的血脉联结。
讲座的最后,李琦教授以“崇文”为主题,引领我们回归中华文化的本源。他展示了在鹅湖书院亲自拍摄的“敬惜字炉”的照片,并娓娓道来其背后的文化底蕴。炉中残留的灰烬,仿佛是历代学子对文字敬畏之心的见证。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中“敬惜字纸”传统的生动诠释,更是对华夏文明“文教”底色的深刻映照。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琦教授的系列学术对话以自身探索阅历为本,通过援引游历中的见闻和思考,与同学们展开交流互动,有效激发同学们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究热情,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李琦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引发同学们对生活经验的深度共鸣,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思想内核,拓展认知视野。
在本期系列讲座尾声,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科研与创新工作负责人孙少华为李琦教授颁发“名家名课”主讲教授聘书。孙少华对李琦教授的学术分享致以诚挚谢意,并期待“名家名课”系列在未来绽放更璀璨的思想之光。
本期“名家名课”系列讲座以高质量教学引领学科创新发展。李琦教授通过生动翔实的学理阐释,在构建学生系统知识框架的同时,更带领同学们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为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开辟新的学术进路。
新闻来源: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 图:钱言祖、王译刘 文:赫金芳、雍涵朵 审核:涂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