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新文科教育发展要求,推进学科价值重构与范式创新,2025年5月6日至5月16日,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第四期“名家名课”系列讲座下半场圆满举行。本场讲座特邀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周玉波教授以“山河共韵——华夏地理图景与民歌文化基因的双重叙事”为核心主题,立足中国民歌文化研究,为23级书院文科基地班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周玉波教授首先系统梳理民歌的学术脉络,以“民歌学”为核心框架,整合地域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研究。教授通过展示全国各地特色民歌及古今唱本,系统构建了“民歌学”理论框架,强调民歌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学术分享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论证民歌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在解析民歌研究的多元维度时,周玉波教授以历史脉络为经,以文化内涵为纬,系统阐释了以冯梦龙《挂枝儿》为代表的明代小曲,深刻揭示明代小曲对市井生活与情感表达的细腻刻画,凸显吴地民歌“俗中见雅”的审美特质。
讲座过程中,周教授通过对抗战时期民歌作品的重点分析,生动展现了民歌作为时代记忆载体的创作特征,剖析抗战民歌如何通过激昂旋律与通俗语言,凝聚民族救亡意识。同时,他认为此类民歌其创作模式亦反映民歌随社会剧变的适应性演变。
周玉波教授指出,《风月梦》小说中“码头调”“花鼓戏”等民歌的穿插,不仅服务于叙事,更成为重构运河带“民歌-社会”互动关系的实证。同时,周教授将民歌发展史与大运河文化、明清小说研究结合,以跨学科视角重审《风月梦》等晚清小说的文化价值。
讲座过程中,周玉波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聚焦苏州地域文化特色,引领同学们深入品鉴吴歌艺术精品。通过其生动详实的讲解,同学们深刻体悟到吴歌不仅是吴地文化的瑰宝,更是江南文脉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周教授更以其学术人生为典范,殷切寄语在场学子,期盼民歌艺术的种子能在青年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之花。
在周玉波教授的系列学术对话中,赏析与阐释交相辉映。教授通过翔实的案例举证和深邃的学理思考,与学子们展开深度互动,不仅有效激发了青年学子对中华民俗民歌的学术探究热忱,更系统培养了其审美分析与艺术鉴赏能力。周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讲授风格,将学术性与普及性有机融合,成功唤起学子们对民歌文学的研究兴趣,引导其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民间表达形态,实现了认知视域的学术性拓展。
在本期系列讲座尾声,中文系主任殷虹刚副教授为周玉波教授颁发“名家名课”主讲教授聘书。殷虹刚老师对周玉波教授的学术分享致以诚挚谢意,同时希望同学们在“名家名课”系列讲座所构筑的思想瀚海中乘风破浪,在学术探索的航程中不断开拓新的认知疆域。
本期“名家名课”系列讲座以卓越的学术品质引领学科范式革新。周玉波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养积淀,通过严谨而富有洞见的理论阐释,不仅为学生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民歌学知识体系,更引领青年学子开辟了中华文明精神谱系研究的民间文化维度,为当代民歌学的理论建构与方法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范式。
新闻来源: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 图:王译刘、雍涵朵 文:钱言祖、雍涵朵 审核:涂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