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2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苏州城市学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河北学刊》编辑部主办,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当代苏州研究院承办的“承前启后:抗战时期党的建设与根据地发展”学术教学讨论会在苏州城市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国防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安徽大学、扬州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以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五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宏刚主持。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陆丽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以十四年的浴血奋战铸就了人类反侵略史上的壮丽篇章。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仍然在激励着苏州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奋勇前行,以抗战时期党的建设和根据地发展为中心进行探讨,这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度挖掘,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应答。
《党史研究与教学》副主编陈佳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军事斗争,更是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动员与理论创新的试验田,最终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组织与制度基础,同时,党的建设始终是贯穿根据地发展的灵魂,值得深入探讨。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把增强认为,今天抗战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团结且更有战斗力,期待此次研讨会能够让每位参会者既收获学问又收获友谊。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副编审王来特致辞中表示,抗战学术研讨会给予了青年人成长的机会,此次研讨会著名学者、青年学者齐聚一堂,相信能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共有五场学术讨论和两场综合讨论。
第一场学术讨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当代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士华主持。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李雷波在《以边缘促中央:七七事变后中共对桂系抗日统战之酝酿与展开》一文中,以中共与桂系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联络为线索,探讨双方在多层统战架构下的军政关系与演进。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程毅《皖东新四军与中共“发展华中”战略》,试图通过对皖东新四军在中共“发展华东”过程中作用的论析,冀以揭示战略执行与地方情境的张力,深化对新四军发展华中问题的认知。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大禹、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良琨的《皖南事变后中共发展江南抗日武装的策略》,探讨了中共领导的新四军面对皖南事变后的困境,如何成功突围并发展成为抗日中坚,从而实现江南抗战、坚守江南的战略目标。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洋作了以《十年来中国新四军研究之进展与前瞻》为题的发言,指出一些新四军研究成果存在结论同质化现象,缺乏综合性、高标准的军事史研究,新四军研究的选题有狭窄化态势,有必要拓宽视野,应加强新四军影像史料的应用。盛差偲《军民关系的微观体现:中共军队行军、作战中的门板》强调,门板既体现了中共军队对民力的征取,又为军队与群众互动创造了空间,从不同维度反映了中共对良好军民关系的追求。
第二场学术讨论由《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编审乔君主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邹铖《1937—1939年华北民间武装接受八路军收编的动因考察》,旨在梳理1937—1939年华北敌后各类民间武装进入八路军战斗序列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聚焦被收编者,加深了对八路军华北敌后发展壮大艰难性、复杂性的认识与把握。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安中《论抗战时期彭德怀对游击战的接受与完善》,梳理了彭德怀对游击战从初步认知到战略升华的动态发展轨迹,有助于深刻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中共敌后抗战的复杂面相。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讲师肖晓飞《军事社会史视野下的新四军战勤工作研究——以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为例》,从军事社会史视野出发,以战勤工作为切入点,将军队与社会相勾连,探讨战役战斗过程前后新四军战勤工作运作实态,以及战时军队与社会关系。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立柱、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药正声的《生存:日军“扫荡”中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兵工厂》,系统探讨了八路军兵工厂在反“扫荡”中的斗争策略和实践。
第三场讨论由把增强主持。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佐燕《抗战时期救灾的“太行模式”》,深入探讨了1942年—1943年太行区救灾的具体实践,揭示生产救灾新模式的来龙去脉、实际运行及其内在逻辑。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筝《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比较研究》,对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中共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的区域特点,深入探究抗战时期中共治水“因地制宜”的地理空间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泽《战争、治水与地形改造: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淮河治理》,以报刊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文献,从环境史视角梳理全面抗战时期淮河治理中的开河打坝筑堤,厘析中共坚持华中抗战提供生态环境视角的解释,管窥根据地民众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动性。太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讲师张瑜《承前启后:太行抗日根据地农村党支部的整顿(1940—1941)》,着眼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农村党支部整顿,对抗战时期整风运动在基层党组织的实践过程作了梳理和分析。
讨论会专门安排了两场综合讨论,在具体问题讨论之上进行高屋建瓴的整体探讨。第四场讨论是综合讨论,主题是“历史学的问题意识”,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主持。黄道炫认为,发表文章必须遵循学术规范,按照社会科学的逻辑撰写论文。历史学强调的是特殊性,强调变化、复杂性,侧重于对异态的分析而非是常态的探讨,在研究中要不断地反省、否定和改变,建议年轻的研究者去做真正的历史事件,做真正历史过程复原的基础性工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谈到,问题意识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有价值的研究包括开拓研究新领域、提供新观点、提出个人的研究视角、提供历史表述的方式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诺指出,生成问题意识需要知识的积累、宽广的思想资源以及生活的具体体验。
第五场讨论由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晶主持。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孙宁、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蓉蓉教授《传统节日与革命日常:延安〈解放日报〉里的春节》,通过《解放日报》中春节报道的深入剖析,分析中共巧妙利用春节将革命元素融入边区日常生活,实现政治目的与民众情感的深度融合。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宏刚、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雨晴《民族危局下的青年动员:抗战时期党对青年政治引领的历史实践、策略创新与当代启示》,分析了抗战时期党对青年政治引领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方式策略以及当代启示。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暖《发展与调试:淮北抗日根据地救国公粮的征收逻辑》,探讨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救国公粮政策实施的基本样态及政策背后运行的深层逻辑,考察中共在敌后局部执政的能力。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胡锐颖《全面抗战初期中共浙江省党组织的开辟与统合》,梳理了中共浙江党组织的更迭演变及其背后各种力量的博弈过程。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钟健《中共广东党组织开展统战与武装工作再考察》,考察了中共广东省委对余汉谋部统战的决策依据等问题。
第六场讨论由王来特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范世涛《跨根据地视野的山东货币奇迹(1943—1945)——人员的跨区流动和政策经验的跨区影响》,探讨了根据地之间的经济专家跨区域流动及其作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康奇《认识“经济力”: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根据地对国统区的经济审视》,从中共对不同经济现象的认识与反思入手,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共对国统区经济运行的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黄超然、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齐春风《潜入地下:国统区中共党组织的重新隐蔽(1931—1941)》,从党组织、党员、党群关系的视角,呈现抗战时期党组织由半公开的形式转到基本是秘密(地下党)的形式,转变过程中的复杂曲折,揭示中共在逆境中的生存逻辑与政治智慧。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盛洁临《技术赋能与空间重构:红军长征时期通信网络建构对苏区地理空间的形塑》,论述长征时期中共在寻觅新的落脚点的过程中,如何通过通信技术建立与红军的组织联系等问题。
第七场讨论是综合讨论,主题是“抗战史研究的新视野”,由李金铮主持。李金铮指出,继承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抗战史研究需要拓宽视野,以长时段的考察更能够理解历史进程,同时积极构建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把增强从抗战史研究的相关国家项目立项情况分析,强调不同学科已开始关注抗战史研究,抗战的记忆史研究在升温,青年学者逐步关注环境史、报刊史、阅读史等领域。陈佳指出,把握抗战史的基础性研究,拓宽史料学、日常生活史等方面的视野。王来特认为发表论文应符合期刊的基本要求和主题风格。乔君表示,《中共党史研究》一直在致力推进中共根据地的研究,希望《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篇目索引”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启示和思路。
本次讨论会秉持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贯风格,既重视实证研究,也提倡有深度的理论探讨。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以整体史为视野,为推动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广泛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而努力,2022年举办“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研讨会,2024年召开“星火燎原:从根据地建设到全国执政”学术讨论会,今后会继续与学界同仁一道,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吉顺权、詹越 文:王瀚尧 审核:高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