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苏州》解码“宜居苏州” 古城保护赋能“融城思政”-火狐体育

发布时间:2025-06-09

2025528日下午,《读懂苏州》系列讲座第七讲“宜居苏州”在苏州城市学院教学楼2-101教室开讲。作为苏州城市学院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本次讲座特邀苏州市政府三级调研员徐自建以“苏州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为主题,带领全校师生透过千年城脉的保护密码,解码这座历史名城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古今共生”的宜居图景。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海华教授主持讲座,现场掀起了一场关于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深度思辨。

徐自建以“城址未变”破题,串联起春秋伍子胥“相土尝水”筑阖闾城的史笔、唐代诗人杜荀鹤笔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的水城意象,以及宋代《平江图》碑刻中街巷水系的实证价值,揭示苏州作为“中国唯一千年城址未变城市”的历史必然。他特别强调,苏州古城绝非封存在时光里的“文化标本”,而是至今承载着20万原住民生活起居的“活态社区”——仓街的评弹声与平江路的咖啡香在此交织,园林里的海棠花与巷口的老字号共同生长,这种“生活即传承”的保护理念,正是苏州古城保护的核心价值所在。

追溯保护历程,苏州走出了一条从“被动抢救”到“主动创造”的跨越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寒山寺、网师园的抢救性修复,改革开放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系统实施,到新时代“古城、古镇、古村”三级保护体系的构建,每一步都镌刻着城市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面对“保护与发展”的时代命题,徐自建提炼出苏州古城保护的三大创新经验:以《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纲领的“刚柔并济”规划体系,将古城划分为绝对保护的“紫线”与有机更新的“弹性空间”;由政府、居民、企业、学者组成的“共治格局”,让平江路原住民以“主人翁”身份参与街巷改造;而“活态传承”的文化自觉,则催生出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等“新吴门建筑”,实现传统园林美学与现代功能的无缝衔接。他以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绣花功夫”的实践堪称典范:通过“原住民部分保留建筑微加固业态优化”的精细策略,既维持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千年格局,又引入非遗工作室、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如今的平江路,既能看到阿婆在河埠头浣衣的生活场景,也能邂逅年轻人在文创店里体验苏绣手作——这种“保护风貌”与“激活活力”的平衡术,正是苏州打造“宜居之城”的核心密码。

“古城保护永远在路上。”徐自建坦诚剖析当下挑战:老龄化社区的更新需求、传统业态的转型压力、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等现实课题,亟待更多创新方案。他特别向青年学子发出邀约:“苏州古城不是‘老物件’,而是需要持续注入生命力的‘活态生命体’,期待同学们用专业所长为古城保护建言献策,让千年姑苏在时代浪潮中永葆宜居魅力。”

杨海华教授总结时指出,《读懂苏州》作为融城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后续将继续开展大学生“走读苏州”的研学实践活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让青年学子在读懂城市的过程中,树立“知苏、爱苏、建苏”的时代担当。

 

新闻来源:教学科研办公室  图、文:邓会敏  审核:李宏刚


网站地图